教学科研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基地论坛第128讲:汉英对比研究与本质性差异阐释

2024-12-13

12月8日上午,我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汉英对比研究与本质性差异阐释》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邢晓宇教授主持,吸引了我院多位老师和学生前来聆听,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中,何伟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生动的讲解,深入剖析了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背后的文化与思维特征。她从理论框架出发,结合语言现象,详细分析了汉语中如“施宾句”、 “流水句”、 “话题句”和“吃了他三个苹果”等特殊语法现象,着重阐述了这些语言结构在英译过程中的转化特点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差异。

 

何教授通过实例说明,汉语语言结构中常见的“施宾小句”展现了主客融合的特性,例如“门一开,跑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这一现象在英译过程中,需要将动词后的“施宾”调整为主语,从而符合英语的主客分离特性。这种语法转换不仅反映了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也揭示了两种语言对主客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

针对“流水句”现象,何教授举例分析了汉语句法中主语隐含、句段连续性的特点,如“这两天上岸玩,没工夫洗,所有的手帕都脏了,回头洗去”。她指出,在翻译成英语时,每个小句的主语必须明确体现,这与英语强调主语显现、句法规则明确的特点密切相关。此外,她还分析了“吃了他三个苹果”现象,说明这种表达在汉语中不仅是语义上的所属关系,还传递出特定的社会文化信息。而在翻译过程中,这些语义层次往往难以完全保留。

何教授进一步从哲学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她提出,汉语的主客融合特性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而英语的主客分离则源于西方语言对逻辑性和形式规则的严格要求。这种基本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深刻影响了两种文化的认知方式。

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问中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如何更深入地挖掘汉英语言差异背后的思维特征、汉语特殊语法现象的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研究在现代语言学理论中的延展性等问题。何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具体案例,耐心解答了大家的疑问。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不仅让师生们对汉英语言对比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对语言学前沿课题的思考和兴趣。在讲座结束后,师生们与何教授合影留念。

 

专家介绍

何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系统功能语言学学界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宝钢优秀教师(2015),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2021),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23)。主持(含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100多篇。研究领域:功能语言学、汉外对比、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翻译研究。